台灣的保護性農業
2019 12月 5號
我在新竹的第一站是新豐鄉的不良農家,老闆叫吳建良。這家農場,面積5公頃多有,較特別, 因爲在台灣是唯一(據我所知 )使用保護性農業(也稱爲免耕)的大型農場。
那免耕是什麽?
對於這個農法有可以講很多。它在美國“黑色風暴事件” (Dust Bowl) 的很大面積的農地被侵蝕之後,1940年代就開始發展。台灣人比較認識日本的福岡正信跟他的自然農發,同時發明無翻土的水稻栽培方式 。
起碼的介紹,免耕由依靠3條支柱 :
1. 最低程度的土壤擾動,排斥翻土 ;
2. 永久性土壤有機覆蓋,活著的植物或者腐殖覆蓋物 ;
3. 物種多樣化,增加經濟作物的多陽性與種覆蓋作物。
這些做法還是比只種綠肥有更多的好處。效果是提高土壤的有機質(特別在表面層)與生命(蚯蚓,昆蟲,細菌,真菌,還有更多 ! ), 對於土壤的結構與營養的循環是必要,也可以一邊把二氧化碳封存在土壤裡一邊減少石化能源的使用,對抗氣候變遷。這種健康土壤導致的好處其中有減少侵蝕,作物比較耐乾旱與耐淹水,降低肥料,農藥與澆水的利用,與改善水質。
因而,FAO(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)承認免耕是一個主要提高農業產量的可持續辦法。
那爲什麽每一個農夫不會用免耕?我會想到3個主要的原因:
1. 積習難改,全世界的很多農民從一些世紀以來都依靠翻耕。實在,砍伐森林之後或者把草地變成農田,翻土是個簡單與實用的辦法把土壤的營養變可得到,除雜草,這樣會得到好的產量 ;
2. 免耕常是需要用不同的機器與技術,也是難改的習慣。在偏僻或者小島,如果免耕還沒發展(跟台灣一樣),這些機器特別難得到。吳老闆就是有用政府的補助才可以把他的免耕機器買從美國進口(將來的影片裏會把這些機器介紹比較清楚) ;
3. 從翻耕到免耕的過渡時期,土壤還沒恢復但是也沒有被犁頭鬆掉。這樣作物比較容易被乾旱與淹水影響,產量會減少。如果農民依靠覆蓋作物爲了增加有機質,但是覆蓋作物也沒有長好,就變成怪圈。吳老闆的農田都是以前很長被翻耕的水田,都是硬掉的黏土,下面也有犁底層(被翻耕的土壤與下面的土中間的硬盤)。這種不佳的情況開始免耕難度蠻高,所以吳老闆有鑽很多深洞破這個犁底層,改善流水的循環。
在法國已經十年了,還有別的國家更久(例如美國與巴西),越來越多農民成功地用免耕栽培。不過,全球範圍內,使用免耕的作物表面仍然是小部分。 這種做法可以在每種氣候條件下使用,並且完全符合生態農業的邏輯,應該要用最大程度地支持。 確實,它是保存土壤資本的主要工具,這對於人類的生存必不可少。
更多的生態農業,我們下次分享!
請問這是沒翻土的做法嗎,還有其他的照片可以看嗎
您好!
沒翻土做法在台灣很少,應該只有不良農家(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Naturallygrowup/)可以看得到。中國大陸北部好像比較多農民有開始用無翻土,可以研究一下。要不然要用英文字找”no-till”或者”conservation agriculture”。http://www.fao.org/conservation-agriculture/zh/ 應該有幫助。
祝您今天愉快!